新型冠状肺炎的出现,给全国蒙上了一层阴影,野味因此也成为了众矢之的。不论是当年的“非典”还是如今的新型冠状肺炎无一不是坏在了这个“吃”上面。
然而事实证明,17年前的教训并没有为买卖野味画上“休止符”。如今的新型冠状肺炎,它的起点又是一个野味市场,关于野味的话题和讨论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指数变动背后的大众情绪走向
搜索是用户主动发起的一种行为,而百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从某种程度上则反映出舆论和公众的情绪变化和关注点。
以2019年百度指数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关于野味搜索的百度指数整体不高且非常平稳。这说明过去人们对于野味普遍没有太多的关注。关于野味检索的行为目的,从需求图谱来看就是为了吃。因为热点词语主要集中在野鸡、麂子、鹿肉、野菜等,这也反映出过去人们主要食用的野味有哪些。
从地域分布来看,提到吃野味,可能所有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广东。如今百度指数也从数据的角度对我们的这一印象进行了论证。根据2019年百度指数统计数据来看,广州食用野味最多,武汉亦榜上有名。这些地区食用野味,可能与传统饮食习惯、饮食文化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从主要消费人群分布来看,食用野味主要以年轻人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人群堪称野味食用的“主力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年轻人可能存在心智不成熟情况,容易好奇和攀比,似乎更愿意尝试一些未知的新东西,亦或者就是单纯为了炫耀。
通过野味食用人群,主要食用地域的数据化呈现,我们可以发现吃野味现象其实是种很普遍的现象。此外,公众对于野味相关知识的了解诉求也并不强烈。
过去人们对于野味相关知识态度淡薄的情况,如今随着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而发生变化。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公众对于野味的搜索指数也达到了顶峰。
值得注意的是,从搜索指数变化来看,对于“野味”,人们关注度高了,主要还是受疫情的刺激。这说明随着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很多人都开始主动学习关于野味的相关知识,恶补之前的知识空白。而搜索引擎被人们认作信息和知识平台,是人们主动了解野味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根据最近几天的百度指数显示,需求图谱出现的词语是蝙蝠、果子狸、獾等,人们知道这些都是野味。搜索这些词语的人不会食用它们,这一检索内容变化背后反映的是大众开始主动去学习和了解野味是什么、野味的危害有哪些。
此外,“野味有哪些”热度最高,这也说明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野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人们为了避免自己不小心吃了野味,因而选择主动搜索并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野味的搜索指数上升快,下降速度其实相对也比较快,那么公众到底有没有从根本上认识野味、明辨野味的危害呢?这一点尚不得知。但考虑到快速下降的走势,后续进行持续的再教育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系列搜索数据反映出,在新型冠状病毒的环境威力下大众对于野味认知的动态变化。然而,17年前的sars没能让野味远离我们的餐桌,现在人们通过百度等互联网渠道学习和了解野味,未来会不会和原来一样好了伤疤忘了疼呢?这一点或许需要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重视。
野味袪魅:治病良药是假,杀人毒药却可能为真
关于野生动物贩卖的案件每年都会出现,买卖野生动物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但归根结底,有市场需求才会有人选择去杀害贩卖。
野味真的就那么美味,让这么多人流连忘返,不惜违法铤而走险?
从理论上讲,野生动物的生长环境和专门供人食用统一饲养的动物完全没法比,很多吃过野味的也都说野味并不好吃。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看来,食用野味完全就是心理因素作祟,关于吃野味的心理因素无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物以稀为贵,图个稀罕,或者炫耀心理等精神方面需求,属于一般的面子消费,这一类消费心理通常没有把食用野味当成习惯。
二是关于野味的各种奇效。江湖传言野味具有养阴补血通络驱风解毒的药膳功用,很多都是中医药材,这成了很多人钟爱野味的理由,这些观念会对周围其他人产生影响进行再传播。
不难发现,前者主要在于消费观念的教育,而后者更容易形成约定俗成的习惯,容易形成野味消费的“主力军”。
问题来了,关于野味的这么多传说到底是真的吗?很显然,野味完全是被神话了。
以最常见的鸡蛋和鹌鹑蛋为例,实际上二者的营销价值真的不大,这些内容在搜索引擎上很容易就能查到,可还是有人坚信鹌鹑蛋比鸡蛋营养价值高,愿意花更多的钱买鹌鹑蛋,何必呢?花钱买安慰?其它野味也都如此,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功效,论口感还不如买那些正规养殖的动物。
事实上,野味不仅不是治病养生的良药,很有可能是杀人的毒药。总结吃野味的后果,无外乎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感染传染病的可能性激增。
除了我们熟悉的sars还有眼下的疫情,关于食用野生动物引发恶劣后果的报道其实屡见不鲜。野生动物在野外生长,本身携带各种病毒、寄生虫、疾病,没有经过正规的检验检疫就端上人们的餐桌,这真的是滋补的良药吗?显然不是,食用野味完全是对自己身体不负责。
二是野生动物逐步消亡。
疫情爆发可能是偶然事件,但野生动物减少则是必然发生的。例如穿山甲,其具备中药属性到现在还有人吹功效,可实际并没什么用,结果只有穿山甲成濒危动物了。其它野生动物也都类似,这些吃野味的行为只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最终危害的还是我们的生存环境。
如今看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引发人们对野味、野生动物的思考和学习。相对于“野味”搜索下降,“保护野生动物”的百度指数逐步攀升。
然而,还是刚才的问题,每个人的自觉性都不一样,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每个人是否都能意识到野味的危害?这些依旧是个未知数。
长效治理机制:“中药为本,西药为辅”
新型冠状病毒每天都有新的进展,控制疫情、战胜疫情指日可待。然而,人都是健忘的,面对又一次人类管不住嘴造成的惨痛教训,如果未来一些人还继续打着健康的旗号,做着野蛮的行径,茹毛饮血。那么未来还会有下一个sars、下一个新型新冠状病毒,甚至更恐怖的疾病。
如何才能让关于野味的警示和教育变得深远持久呢?在互联网江湖看来,未来关于打击野生动物买卖主要有两条路;
一是从法律层面约束并打击交易型平台。
法律约束是底线和准绳,但这似乎更像是西药式治理,治标不治本。因为过去国家其实一直都有相关法律禁止,可铤而走险者依旧存在。
或许这正应了马克思的那句话“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贩卖野生动物显然是个暴力行当,这也说明光靠法律层面约束其实还不够。看似简单粗暴,能快速杜绝,但是有利润的地方,就会滋生犯罪,风声一过,还会“春风吹又生”,此前闲鱼这么大的平台被爆贩卖野生动物就是一个证明。
二是信息型企业的中药式治理,教化治本,让人们认识到野味的危害。
《汉书•礼乐志》写道: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孔子也说过:“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
因此,法律约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化,让大众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野生动物的危害才是关键。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慢,但是却除根,因此我们称之为“中药式治理”。
长期来讲,这其实就是一种持续的文化灌输,不断加深印象,从而树立某种正确的用户心智。举个例子,百度、腾讯等信息聚合和分发企业,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这就有了实现“教化”的基础条件。其内容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每一个平台用户。长时间推送这类内容,就实现教化的过程。从思想上,改变吃野味炫耀的思想,改变吃野味补身体的错误认识,认识到野味对人类健康安全带来的危害。
而在信息类平台当中,相对于新闻资讯类的推荐式模式,用户可能看可能不看,搜索引擎在打击野味买卖和教育方面的价值可能会更大些。
搜索是用户的主动行为,当用户搜索与野味有关的内容时,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警示。
针对那些有过野味搜索行为的用户,有针对性的推送保护野生动物的文章或者吃野味有害等内容。而那些有过高频搜索,或者搜索“如何烹饪某某野生动物”等敏感词时,可以通过大数据和算法给予更多教育提醒。就像那些让我们高呼神奇的ai精准营销一般,对一些可能存在食用野生动物的用户进行捕捉,对这些即时性需求进行及时深度的洞察和警示。
法律如同猛药,教化细水长流;前者短期效果明显,后者乃持久的治本之策。只有让二者有效结合才能让这起疫情带给我们的教训得以永远铭记。
宏观层面的举措其实就这么多,但具体到微观每个个体其实依旧存在一定变数。
每个人的素质都存在差异,有了这次教训,再加上未来法律层面、互联网平台教育层面保障。未来“尝鲜”的人可能会少,但就怕一些人重操旧业,把教育警示当成耳边风。在此只能寄希望那些还在买卖养生动物的人能真正明白生命的可贵,以及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应负的责任,不要觉得自己以前吃过那么多野生动物都没事,那只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可能下一次吃野味就会为自己的轻视付出沉重的代价。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id:vipit),转载商务合作加微信:13124791216,转载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