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的竞争,关键是交通枢纽的竞争。现在,常德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的发展战略,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组织综合交通大会战,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
为切实落实好这一举措,常德市规划局成立了由局相关领导、相关科室和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的常德综合交通课题调研组。自3月上旬起,先后到市发改委、市铁路办、市交通投、桃花源机场等部门和单位进行了认真调研,并与国家有关部门及周边兄弟市州进行了有机衔接。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会商、分析、讨论,形成了这份调研报告。
一、常德现状交通体系的主要问题
1、对外运输通道不畅。常德市对外交通现状总体上看,路网总体结构呈一环六射, 分别为常岳高速(g56)、常吉高速(g56)、常张高速、常长高速、二广高速,其中二广高速(g55)北接g50沪渝通道,南连沪昆通道(g60),常德与国家各主要通道虽然形成快速联系,但与城市群缺乏直接通道,联系可靠性不强。与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仅有一条通道相连;港口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航道通航能力有限;桃花源机场目前仅为4c级机场,航线数量和航班频次不足,机场集疏运条件较差,年旅客吞吐量仅28万人次,与周边其他机场差距较大。
2、市域交通联系不便。中心城区与市域县市之间的联系通道少、等级低,主要依靠省道和国道,分别是g319、g207,s227、s226、s205、s306、s304、s302。中心城区与北部的通道仅依靠g207和s306。g207向北连接临澧和澧县、津市;s306向东北接入津市;石门与中心城区缺乏高等级公路的联系。城乡公交服务模式比较单一,仅有短途客运巴士服务,运能低、运速慢,难以适应市域快速联系需求。
3、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设施衔接不畅。常德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设施齐备,但地理自然因素和交通设施对城市空间分隔明显,跨各类交通设施通道和跨河通道不足,不同交通系统衔接不畅。
高速穿城:常张高速南段穿越德山城区。
公路穿城:中心城区共有三条公路穿过, g207南北向穿越中心城区,s306东西向穿越主城区,呈“x”型穿越江北城区,g319呈“几”字型穿越江南城区,部分区段与g207存在共线。
铁路穿城:石长铁路南北穿越常德市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过石长铁路已有通道共12处。其中公路2处,g207在中心城区南部与北部两次跨越石长铁路;主干路跨铁路共6处,分别为朗州路、紫缘路、环湖路、洞庭大道、常德大道、桃林路;次干路过铁路共4处,分别为朝阳路、青年路、人民东路、政德路。支路跨越一处。中心城区跨铁路总容量为48车道,合计36000pcu/h。总体上看过石长铁路通道规模偏小,与接线道路不匹配。
沅江分割:沅江航道贯穿常德城区,将常德市区分割为南北两岸。常德市现状过江通道共有三处,其中武陵大桥连接紫缘路和善卷路,为双向4车道;德山大桥连接常德大道和莲池路,双向4车道,桃花源大桥连接桃花源路与鼎城路,双向4车道;过江通道总容量12800pcu/h,难以满足现状过江交通量,三个通道间间距过大,平均间距5.5公里。其中武陵大桥与德山大桥间距约7公里。
机场集散:常德桃花源机场紧邻江南城区,由主干路桃花源路接入高速环线和常德中心城区,现已开通部分大城市航线。由于高速穿城、公路穿城、铁路穿城、沅江分隔,城区与城区之间、各交通节点之间联系不畅。
4、中心城区道路网分布不均。常德市中心城区主干路网密度1.17公里/平方公里,次干路网密度1.24公里/平方公里,均满足国家相关规范中的要求,但支路网密度仅0.92公里/平方公里,远远低于规范中的规定。路网分布不均匀,江北老城区路网相对发达,江南城区路网分散,不成体系,江北与江南城区间缺乏贯通性干道,未形成整体路网,尤其缺乏必要的快速路通道提供长距离快速通行服务, 同时“微循环”不畅。
5、停车难问题突出。中心城区尤其老城区停车供需矛盾日益严重,停车泊位严重不足,占路停车造成交通拥堵。
6、公交欠发达。客流主通道缺少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服务,公交线路不太合理,公交整体吸引力不强,城区居民公交出行比重不足20%。
7、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与空间衔接不够。全市缺乏综合性交通枢纽,各种客货交通方式之间相对独立,铁公水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城际、城乡和城区之间换乘不便,综合交通整体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8、综合管理水平不高。交通管理职能相对分散,统筹协调存在难度;市场化运作水平低,交通投融资能力不强。
二、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意义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是贯彻市委市政府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首要需求。常德作为湘西北汇入长江经济带的必经通道,具有连接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成渝经济区的作用,同时又是“3+5”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株潭经济增长极向湖南西北部辐射的重要节点,发挥和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弥补区位劣势,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交通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有利于促进人口的自由快速流动,有利于物流资源的快速配送,有利于农村居民便捷的享受城镇优质的公共资源,有利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融合、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是常德产业发展的需要。产业是常德建设发展的根基。拥有良好的综合交通体系,将可以支撑市域内各个园区之间的沟通联系,有利于高度整合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于产品输出。良好的交通体系对提升园区竞争力、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现代产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是实现产业立市的必要途径。
三、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
目标定位
建立高效、安全、节能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把常德建设成为泛湘西北现代化交通枢纽城市。
1、对外交通定位。有步骤地完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到2030年,实现“123”目标,即1小时对接长株潭城市群、2小时对接武汉城市圈、3小时对接成渝经济区,逐步形成常德对外高速快捷的立体交通体系。
2、市域交通定位。加快推进沅澧快速干线及以县乡公路为主体的公路体系建设,结合既有高速公路,到2030年,实现“1530”目标,即所有乡镇15分钟内能上国省干道,市城区30分钟内可对接各县城。
3、中心城区交通定位。路网与公交并举、动态静态交通结合、各个子系统协调、高效畅达的城市交通体系,到2030年,实现“2020”目标,即城市内部各组团之间的车速不低于每小时20公里,出行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
四、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的具体路径
1、抢抓高速公路建设机遇。加快推进常安、安慈、宜常等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到“十三五”中期常德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00公里,在各区县(市)均建设便捷互通口,形成连通周边省市的“一环六射、一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所谓“一环”即以市城区为中心的80公里高速公路环,“六射”即向长沙、岳阳、荆州、张家界、吉首、邵阳6市辐射。
2、抢抓高速铁路建设机遇。常德未来几年将建成国家区域性高铁枢纽城市,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提供强大支撑。规划建设常德高铁枢纽站,尽快建设渝厦高铁、呼南高铁。
3、突出空港建设。积极推进常德桃花源机场4d级改造,确保飞行区等级达到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同等水平,开通国际航班,力争到2020年,建成年旅客吞吐量22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6万吨、运输起降2.1万架次的客货混合空港,远期2030年规划等级4e,往南延长600米至3200米。近期场内用地增加到238.74公顷;远期场内用地面积381.99公顷。主要任务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优化机场集疏运体系,加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与机场之间的衔接,提升机场对泛湘西北地区的吸引力。
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对澧县、安乡2个通用机场进行改扩建,新建石门、汉寿2个通用机场。
4、加快内部交通网络建设。建设完善三个公路体系。突出建设好四纵四横的沅澧快速干线体系,完善通乡通村公路体系,建立一个完善的城乡交通网络。
5、坚持以改善路网布局、优化交通模式为重点,加快主城区交通体系建设。
①明晰各类道路等级层次,规范各类配置控制。进一步明确主城区的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级及功能,同时,根据技术规范,利用规划手段,对各类道路的周边配置进行控制或优化。要突出解决现有道路等级不明确,周边的商业、小区、物流配置混乱的问题。要通过道路性质及功能明晰,规范周边商铺设立、规范人车出行。要严格控制马路两边商铺林立问题,促使店铺向市场集中;要解决好人流、车流拥堵问题,通过技术手段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
②进一步畅通主血管、完善微循环。完善一个快速体系、建设一批过江通道、优化一批神经末梢。
完善一个快速体系。构建功能互补的常德三环快速交通系统。即:高速公路外环,主要是市域过境交通环,快速路环(中环),为城区长距离交通环,快速公交环(内环),为城区核心区公交优先通行环。
建设一批过江通道。为推进江南、江北整体同步发展,两岸交流将更加密切,根据跨江交流分析,至2030年,高峰期跨江机动车交通需求为18000pcu/h,目前的通行能力为13600pcu/h,现有通道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沅江一桥和沅江二桥是公路桥梁,并不是城市桥梁,上下桥梁很不方便,削弱了其沟通两岸的能力;所以在推进城镇群建设过程中,需加大过江通道建设力度,尤其应积极推进阳山过江隧道和沅江四桥建设,过江隧道是重塑城市主轴线,促进一江两岸、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发挥拥江优势,带动两岸产业发展,提升周边地块价值的需要;更是两岸群众加强联系,促进城市融合的需要。此外,还应逐步加快其他过江设施建设,增加过江通道能力。
优化一批神经末梢。畅通微循环。加大对城区一批次干道、支路、巷道的提质改造,提升通行能力,缓解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对于北部新城、西部新区等未开发区域,要采用规划控制等手段,增加支路占比,加大街坊内巷道数量。促进微循环畅通、街坊大小合理,增加城市的友好度、亲切度。
③优化布局停车区。按照短缺供给、适度供给、宽松供给三原则,对照配备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其他区域的停车场。大力控制核心城区的停车泊位数,减轻核心城区的车流量。加大绿色出行。提高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安全和品质,形成连续畅达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要规划提供一定舒适、悠闲的慢行街区,如规划中的大河街、小河街等,既传承文化,也丰富人们出行的交通选择,促进路权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城市交通。
④优化交通模式,确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体系。公共交通是人均占有道路资源最少的交通方式,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构筑快速公共交通主骨架,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为基础的公共交通体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居民提供均等、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2020年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2030年力争达到40%。要做到一整合、两优化、三完善,实现均等、便捷、舒适目标。
一整合。整合公交资源,参照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模式、服务标准、扶持政策,对城市郊区和农村客运实行公交化改造。按照分步推进原则,在2020年前,实现城市周边500平方公里范围内公交一体化经营管理,扩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通达深度和覆盖面,理顺城乡客运票制票价,推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2030年前,市城区500平方公里外的公交客运实行统一行业管理,以各个县城及城市组团为建设主体,逐步实行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经营主体一体化。同时,还要整合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的出租营运,统筹和轨道交通之间关系。
两优化。优化站点布局和站场建设。优化站点布局,到2030年,主城区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80%居民公交出行的全程出行时间不超过20分钟;优化公交场站建设,达到每标台车辆200平方米停放要求,实现收钞、保洁、加油、维修、停靠一体化管理。优化布局一批大型客运站场,做到与人流、物流相匹配。
三完善。完善综合换乘体系、完善现代管理体系、完善综合公交体系。
1、完善综合换乘体系。在主城区建设项完善一批综合换乘枢纽,普通公交站点应与自行车换乘、步行系统相匹配;重要站点,实现与长途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无缝对接。可考虑将购物、乘车、休闲一体化。重点考虑在常德火车站、常德高铁站、桃花源机场、白马湖商务中心建设一批综合换乘枢纽。
2、完善综合公交体系。推行绿色公交,加大新能源汽车使用,节能、环保型等新型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使用率逐步达到50%,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达到小康城市14标台建设标准,公交出行分担率提升至40%。完善公交种类,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和速度,做好轨道交通前期准备,重点做好通往重要交通枢纽的轨道布局控制;要根据城市水系改造进度,做好�...